衛教單張

壓瘡(壓傷)的預防及居家護理

發佈日期:108-12-01

什麼是壓瘡

壓瘡是因為皮膚局部受到壓力(或是壓迫)、摩擦所導致皮下組織、肌肉或骨頭受傷的情形,尤其骨頭突出處更易發生。

壓瘡的導因

  1. 壓力:造成壓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持續的壓力,壓力會造成局部的缺血,引起周邊血管擴張反應。人體周邊小動脈壓是 32 mmHg,四肢的微血管靜脈壓是 12mmHg,當皮膚受到持續壓力 70 mmHg 達兩小時,就會出現不可逆的改變,而且皮膚若長期持續受到較低的壓力,所產生的傷害要大於高壓在短時間所造成的傷害。
  2. 剪力:剪力是一種對於骨突處所產生的平行拉力。當剪力產生會造成表皮的牽扯,皮下組織和比較深層的血管也會受到牽扯,使得此處血循減少,依序造成肌肉層、皮下組織,最後是表皮的缺血反應。
  3. 摩擦力:表皮的角質會因為摩擦脫去,造成表皮間起水泡和一些皮膚傷害。
  4. 潮濕:潮濕會浸潤皮膚組織,造成局部皮膚水腫,使得上皮組織更容易受到損傷,而引起壓瘡的產生。

發生壓瘡之高危險因子

  1. 意識不清者。
  2. 長期臥床者(如植物人、腿部骨折)。
  3. 體質虛弱者。
  4. 老年人。
  5. 癌症末期者。
  6. 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或神經損傷者(如:中風、脊髓損傷、肢體麻痺)。

常見壓瘡部位

後枕、手肘、?骨、坐骨、外足踝、腳跟、肩胛、髖?、粗隆、膝內側、腳部外測。

壓瘡的分級

分級 壓瘡程度
第一階段 皮膚變紅,可能沒有破皮或只是單純的表皮受損,軟組織發炎。
第二階段 部分皮膚開始有變厚情形,破皮情形可能至表皮和真皮。皮膚潰瘍處只出現在表皮而已,臨床可能會看到病人出現破皮、小水泡,或是一個小凹痛的傷口。
第三階段 皮膚已經完全變厚,而且已經深及皮下組織,可能出現壞死但尚未傷及肌膜。臨床表徵是皮膚出現明顯的潰瘍,可能涉及周圍組織,也有些沒有。
第四階段 皮膚完全變厚,而且潰瘍已經深入肌肉層、骨頭,甚至周邊的支持組織(例如:肌腱、關節囊)。

照護注意事項

  1. 原則上每 1-2 小時翻身改變臥姿(如:左、中、右側),並避免壓迫傷口處,但循環功能較差者,應勤翻身。每次翻身,可予骨突處背部按摩,觀察皮膚顏色及完整情形。
  2. 長期臥床者建議使用氣墊床,但仍需按時翻身。若無氣墊床,則需選擇較柔軟床墊,禁止睡木板床。
  3. 翻身調整病人位置時,須抬高病人身體勿以拉拖方式,減少皮膚的拉扯而導致破皮。
  4. 避免將床頭抬高大於 30°,若需抬高病人,則以床單加墊,兩人共同抬高病人。
  5. 保持床單及衣服乾淨、乾燥、平整、無皺摺。床上不可留有異物,避免病人躺在不平處,造成皮膚受壓損傷。
  6. 若大小便失禁者,宜使用看護墊代替紙尿褲。並隨時處理排泄物,宜以吸乾或輕拍方式擦拭,保持會陰部及肛門口周圍乾燥與清潔。
  7. 避免皮膚乾裂,可擦拭凡士林等保護油,以增加皮膚柔軟及彈性。
  8. 穿著易吸汗的棉質衣服並時常更換。
  9. 宜加強觀察皮膚皺摺處(腋下、腹股溝、臀部、肛門口周圍等),並保持乾燥及清潔。
  10. 冷熱水使用,宜注意溫度適當,避免對皮膚造成過度刺激。
  11. 鼓勵早期下床活動,促進血液循環,使傷口癒合較快。
  12. 飲食需均衡及熱量足夠,足夠的熱量、蛋白質、維生素及礦物質可促進傷口癒合。
  13. 隨時觀察皮膚有無發紅、水泡等情形;若皮膚已產生水泡或有傷口、滲液及臭味時,請返院求醫。